您的位置:首页 > 健康教育 > 健康教育

世界肝炎日 | “肝”货满满,只为你的“小心肝”

发布人: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 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05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。
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
社会共治/减少肝炎
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,
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,
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,
朝着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”的目标迈进,
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。
认识肝炎
         肝脏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解毒器官,负责分泌胆汁、新陈代谢、产生凝血因子的重任。肝炎是所有肝脏炎症的统称。
按导致肝炎的病因进行分类,肝炎可分为非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。
▪ 病毒性肝炎

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肝,其中以乙型最常见。在我国,乙肝与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。
▪ 非病毒性肝炎
  1. 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。
  2. 单纯性脂肪肝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造成
  3.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。
  4.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红斑狼疮、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属于结缔组织病范畴。
非病毒性肝炎都没有传染性
         当发现下述症状时,可能是肝脏在向你“报警”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,检查肝功能,防止病情延误。
          1.食欲不振。肝脏受损往往导致消化不好,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厌食油腻、恶心、呕吐等。
          2.易疲劳。肝脏有问题易出现注意力不容易集中、头昏耳鸣等现象。
          3.蜘蛛痣和肝掌。蜘蛛痣常常见于脸部、颈部、前胸、后背等部位。肝掌则常出现手掌两侧。
          4.黄疸。肝脏出现问题会导致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,通常表现为皮肤、尿液等发黄。
          5.出血。肝脏出现异常会造成凝血因子合成异常,导致牙龈出血、鼻子出血等症状。
 
传播途径及预防
肝炎的传播途径


甲肝、戊肝: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一般多由于粪便污染水源、食物造成传染。
乙肝、丙肝、丁肝:主要通过血液、性接触和母婴传播。
了解了肝炎的传播途径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:

病毒性肝炎预防
1.及时接种疫苗。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,甲肝和戊肝疫苗则能分别预防甲肝和戊肝。建议遵循推荐的疫苗接种计划,及时完成全程接种;
2.注意个人卫生。不喝生食、生水,生熟厨具要分开,饭前便后勤洗手,不共用牙刷;
3.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和输血。仅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注射和输血服务,避免不洁纹眉、纹身;
4.避免共用个人物品。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;
5.坚持安全性行为。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,避免多个性伴侣;
6.母婴阻断。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母婴阻断治疗,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;
7.定期检查。定期进行体检,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,如乙肝病毒携带者、静脉注射毒品者等,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。


非病毒性肝炎预防
非病毒性肝炎预防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
警惕肝癌风险
1.乙肝、丙肝、酒精肝、药物性肝病等都有发生肝癌的风险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肝癌家族史、合并糖尿病,男性、吸烟、肥胖的肝癌的发生风险更高。
2.乙肝、丙肝患者如果长期大量饮酒,合并了酒精性肝硬化,肝癌的发生机率会增高。
3.如果乙肝病毒长期处于低水平复制的状态,仍有一定肝癌的风险,需要定期复查。
4.如果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出现消瘦、肝内结节性质不清或结节体积增大、甲胎蛋白升高,一定及时到医院就诊,尽早排查肝癌的风险。

诊断与治疗
世界卫生组织(WHO)提出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”的目标,届时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%,病死率减少65%,诊断率达到90%,治疗率达到80%。只有预防、诊断、治疗一起抓,才能实现肝炎防治的这一目标。
肝炎的诊断
▪ 肝功能检查:评估肝脏损伤程度。
▪ 病毒学检测:确定病毒类型和病毒载量。
▪ 影像学检查:如B超、CT等,可观察肝脏形态和结构变化。


肝炎的治疗
病毒性肝炎: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,延缓疾病进展;保肝治疗可改善肝功能,促进肝细胞修复。
非病毒性肝炎:针对病因治疗,如戒酒、减肥、停用肝损伤药物等;同时进行保肝治疗。


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,达到病情稳定。甚至一部分人可以彻底清除病毒,达到临床治愈。
慢性丙型肝炎经过3个月的治疗,有95%-99%的治愈率。即使丙肝肝硬化患者经过3-6个月的规范抗病毒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也可以达到病毒转阴。
感染了肝炎病毒不要过度恐慌,规范、科学的治疗是可以得到控制甚至痊愈。